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想到立冬,我第一個想起的,是小時候媽媽燉的湯。裡面通常會放人蔘、當歸、麻油、薑片等等的材料來燉雞肉或是牛肉。冬天的台北常常濕濕冷冷的,所以喝著湯時,總覺得身體暖洋洋的。當我成為芳療師和學習中醫的節氣後,才明白在每個季節裡,吃什麼和喝什麼是這麼重要的事。
立冬時,氣溫會開始下降,大地宣告即將進入冬季。這時常常會伴隨血液循環變差、雙腳腫脹、肌肉緊繃,導致關節疼痛加劇的情況。
對於年紀大的長者來說,因為關節的長時間使用、損耗,常常會有在走動時,關節卡住和不易行走的狀況。在天氣冷時,這樣的問題會更明顯。但因為疼痛會更加不想走動,但如果常常不動,更容易產生關節附近的肌肉沾黏。
• 絲柏精油
只要是排毒、消水腫、促進淋巴流動、減緩靜脈曲張的精油,很常使用的就是絲柏。它的香氣清新迷人,也很適合拿來薰香使用,可以提升專注力,還能減少感冒咳嗽時的不適感。
• 岩蘭草精油
促進循環流動的著名精油,他土壤上的葉片有多長,根就有多深,所以也擁有強大的抓地力,很適合用在雙腳的保養上。也推薦給此刻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人使用,每天塗抹雙腳按摩,幫助你能落地扎根的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。
• 複方精油調配比例和使用方法
使用天然的植物油10ml,加入岩蘭草、絲柏、杜松漿果...等精油,總計15-18滴,混合而成複方按摩油。每天晚上塗抹在雙腳後,用熱毛巾包裹雙腳。如果是容易水腫的體質,可以選擇塗油後泡澡,能迅速消除腫脹感。
她有著纖細安靜的香氣,能疏通腎經,讓腎水上升,讓雙腳的淋巴流動。建議每天洗澡前塗油泡澡,每週可以固定做一次足部按摩,能消除雙腳的腫脹,還給你勻稱的腳部線條。
不喜歡身體抹油或是沒時間保養的人,可以選擇用小虹人塗在塗抹腳底的「湧泉穴」,能夠補氣、促進循環。
• 薑精油
是我心中滋補關節的首選精油,很多的精油都用在皮膚和肌肉的部分,能夠保養骨頭和關節的精油很少,而薑就是其中一種。關節卡住或是退化,是寒、冷、濕的象徵,用薑的溫暖去平衡濕冷,也就是太極裡 - 陰陽平衡的概念。
• 檸檬香茅
這是肌肉痠痛的重要用油,運動完後使用檸檬香茅,可以讓瞬間的痠痛舒緩,還能減少乳酸代謝的酸痛。最特別的是:高劑量使用時可以提振精神、紓解肌肉痠痛。低劑量使用時,能幫助大腦放鬆,讓你能好好的休息入睡,是長期用腦過度的人的助眠精油。
• 複方精油調配比例建議
可以用天然的植物油10ml,加入薑、檸檬香茅、歐洲赤松的精油,總計15-18滴後,塗抹在關節部位。
• 按摩手法建議
每2小時,將按摩油塗抹在關節處,再用熱毛巾熱敷。使用1週後,會發現關節處比較鬆動。塗抹部位如果是膝關節,別忘了膝蓋後彎處也要塗油按摩,幫助關節旁邊的肌肉能夠放鬆。
因為關節痠痛時,會用另一隻腳,或是周圍的肌肉去代償,所以往往左腳關節緊繃,右腳也會有肌肉酸痛的問題;特別提醒在按摩時兩隻腳都要用油。
這是一套能迅速平衡肌肉,減緩關節不適的手法。芳療女巫會在緊繃的部位,慢慢一層層的鬆開。結束後你會想起來,身體在沒有壓力和緊繃時,原來是這麼舒暢鬆軟的。
這是運動急性扭傷、長期身體痠痛、關節不適的精選用油。在需要照顧的部位,每2小時塗抹一次,直到症狀舒緩,就能改成早晚塗抹。
如果你懶得按摩用油,勇氣滾珠是很好的選項,能夠隨身攜帶塗抹關節處,還能把油塗抹在兩個手掌後,用雙手蓋在膝蓋上方,這樣能疏通關節的緊繃,還能讓腎水和心火融合,達到身體的陰陽平衡。
文/ 美智館長